今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境内外不少出版机构竞相推出相关著作以资纪念。作为中国资深的名牌出版社—群众出版社,却于今年4月,推出了作家余云叶所著的43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晚清第一相李鸿章》。
笔者近几年中很少涉猎那些新的长篇小说,然而这回一翻阅这部《李鸿章》,很快被其波澜迭起、扣人心弦的内容所深深吸引,从刚开始的“翻阅”进入放不下的“悦读”,进而是细细品味,许多章节还反复看了好几遍:发现这不仅是小说,更是历史——是一部用小说的笔法忠实反映王朝走向没落的晚清史。它告诉读者:为何在李鸿章(1823-1901)去世后十年,中国会爆发辛亥革命。群众出版社以此书来配合纪念辛亥革命,令人感佩。
国人对李鸿章并不陌生。他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亲手创建了北洋海军,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前期。李鸿章在宦海中几经沉浮,争议纷纭;盖棺后对其千秋功罪也难有定论。但在以前的教科书及某些辞书(如1980年版《辞海》)都持否定评价,称其“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那么这是否公平?
其实,称李鸿章“卖国”云云,原本就是他在世时那些政敌给他按上的帽子。由于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以前某些人总把历史当作可任意搓捏的泥巴,要扁可扁,要圆可圆,不是掩盖就是歪曲历史真相。时至今日,出现诸多“戏说”历史的作品,其根源也在于些。而那些严肃的学术大家,对李鸿章的评述也就一直持公允的态度,首先是忠于史实,如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李鸿章》作者余云叶,是位颇具文史功底的勤奋而睿智的作家,已出版长篇多部,其中也有在美国华文大报上连载的。这回他为了创作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写出一个真实的李鸿章,光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就泡了数月,几乎收集了所有有关李的史料,也请教了不少专家,并沿李鸿章当年重要足迹,考察采访了天津、保定、山东、安徽、江苏、江西、广东等十余省市,然后夜以继日潜心创作,耗时三年,数易其稿。他坚决排斥“戏说”,也不采用一般常见的写历史故事的笔法;而是采用纪实小说的手法,即“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将真实的历史场景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吃惊、悬念、“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等的传统小说手段,都得到充分运用,使读者一翻开它就爱不释手,非往下看不可。
《李鸿章》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真实反映晚晴的历史及李鸿章本人的史实。它从清道光廿七年(1847年)李鸿章进京考中丁未科进士(时年24岁)写起,按时序一直写到清光绪廿七年(1901年)李的去世。他经历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王朝(其为官作为主要最后三个王朝),正是清王朝走向没落的时期。尽管李鸿章用他的才识力挽狂澜,创建淮军与北洋水师、办洋务等等,企图自强富国,但结果都与他愿违。难怪中国百科全书式大家梁启超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的可悲正是他所处的境遇,即腐朽的晚清王朝。这就明白地告诉读者:辛亥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是历史的必然!
《李鸿章》的历史真实,还可从作者采用真实纪年及日期、真实地名(还附注今地名)、真实人名(数以百计)、真实的事件过程等多方面得到印证。他忍辱负重,因甲午海战败于日本,受清王朝指派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视其为平生之奇耻大辱,耿耿于怀。直至他去世那一刻,还写下《绝命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熄,请君莫作等闲看。”慷慨悲歌,一述平生。此诗的最后两句,是警告后人莫忘东邻小国的狼子野心。果然,他去世后不到30年,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就踏上了中国的国土。李鸿章真是“卖国”吗?此诗也作了回答。当然,这本小说的本身更是一种回答。
说此小说是部王朝没落的晚清史,一点也不为过。除了晚清重臣李鸿章经历的史实,如太平军、捻军起义、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等等之外,对鸦片战争之后,与李鸿章无直接关系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及主要历史人物,如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法战争等等,都通过追叙、补叙、插叙等手法,加以记述与介绍,读此书,令人仿佛置身于晚清的历史长河之中,给人以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小说创作的成功,除了曲折的情节铺展之外,更要有生动的人物刻画。对此,《李鸿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功力,做得十分到位。作者既尊重历史,更凭借自己对历史的感悟,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连同重大事件本身,一并进行细节创作,达到人格化的书写。本书主角李鸿章,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能文能武,诗文都写得很好;他深谙为官之道,上依靠山,提拔人要对自己绝对忠诚;处事先权衡利弊,为讨好靠山可放弃原则,遇是非尽量回避;为取得成功,他会使弄各种手段,包括对洋人“以夷制夷”。他也有七情六欲,有时也会“浪漫”,更不忘亲情、恩情。但他却遵守做人底线,忠于王朝,力争使国家利益受损最小化,还企图学习西方振兴大清帝国,敢于忍辱负重……。以前称李鸿章是“媚外卖国”,幸而它早被史学界主流所否定。这里顺便一提的是,书中还提及李鸿章后人一代一代地传盛不衰,在20世纪末还出了一个著名外交家李道豫,曾任中国驻美大使;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著名作家张爱玲,也是李鸿章的后代(其女儿的孙女儿)。
其他正面人物的刻画就不说了。至于对慈禧太后等反面人物的刻画,也一改过去那种脸谱化的描述,通过细节(如作为女人的慈禧也对李鸿章一度想恋非非),表现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性格,显得细腻而真实。对那些清流派的只空谈不作为,守旧派的无知与可笑,都入木三分地通过细节予以揭露,使人感到王朝没落不可救药。
一种著作的成功问世,与一个成功的男士离不开贤内助一样,也总离不开“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好编辑。《李鸿章》的责任编辑易孟林,是群众出版社的资深名编辑,其经手所编之书,都好评如潮,更有获国家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对《晚清第一相李鸿章》这本书,他不仅慧眼独具,选编、润色,特别在本书的目录每个章节标题下面,都给加上悬念味的导读,使读者一见目录就被吸引,这一编辑创意十分成功。
总之,《晚清第一相李鸿章》,很值得大家一读再读。
(余仁杰:著名涉外撰稿人,中国科普名家,昆曲研究专家,香港《大公报》、美国《星岛日报》等报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