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作品研讨会在扬州举行
时间:2016-10-27 9:16:46

2016年10月22日,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国公安文艺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公安文化建设,繁荣公安文学创作,由全国公安文联主办的著名作家李迪先生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作品研讨会在江苏扬州举行。

该书记述了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扬州市公安局广陵分局副政委陈先岩亲民爱民为民的故事,2016年6月由公安部群众出版社出版发行。陈先岩是扬州市公安局的一名普通社区民警,自转业以来,一头扎进百姓中,在婆婆妈妈的工作中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称号,当选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被推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作家李迪深入扬州实地探寻陈先岩的事迹,用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一曲普通民警奋发向上的励志之歌。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武和平、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刘玉琴、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张亚丽、《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康伟、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黄传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龙一、中国作协创研部综合处处长赵宁、《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编辑赵阳、《中国艺术报》文艺部副主任金涛、《北京日报》文艺部主任赵婷、《中国作家》杂志社影视编辑部主任颜慧、《人民公安报》副刊部编辑蔡小玲、北大培文创意学院副院长朱竞、全国公安文联联络部副主任戴东英等出席研讨会。

会上,与会领导、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发言。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国强主持。

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这本书我觉得,第一,它引人入胜的叙事策略特别好。“我”的自白,诚恳、诚挚,现身说法,和读者一步步拉近。这种对话、聊天式的写作方式和叙事策略效果特别好。

第二,习总书记有一句话,就是艺术家的创作要身入、心入和情入。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文艺创作的命运。李迪是北方作家,要深入生活,要采访,涉及到扬州话能不能听懂,对他来讲都是个考验。但是他身入进来,心也入进来,最后情也入进来。陈先岩本身有那么多很精彩的事例,比如说“吃打虫药拉金条”,还有“牡丹和芍药”、“仙人来访”等,说的不光是警民关系,还有官民关系等很多关系。这些细节,“三入”作家李迪捕捉得非常好。

第三,李迪描写了平凡与非凡。陈先岩从社区民警这个平凡工作岗位到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后的一些变化,设身处地的转述,特别真实、诚恳、可信,看得我会心一笑。包括他重返社区,这种选择是比较少的。社区民警是我们的保护神,百姓的贴心人,也是政府的形象大使,但也是平凡的普通人。他的非凡在于博爱,在于心中有担当意识、服务精神、赤子胸怀。所以陈先岩能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成为公安战线唯一进入全国人大主席团的光荣代表。

第四,李迪的风格和语言是鲜明、突出的。包括每篇结尾也是李迪式的。他写的《三块三,保平安》,一件件事,社区的平安高于一切,讲得非常精彩。如《消毒柜》那篇的结尾,李迪写道:“很可惜,他前年去世了。胃癌。”其中有很多对这个人的情感,都是李迪式的风格。

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作家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李迪的作品完全体现了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看完全书,当时很感慨,给李迪写了一首小诗:“《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有感:社区民警怎炼成,遍地鸡毛拾其中;大爱云飞天行远,孺子牛耕地生情;警徽卓卓初心暖,平安生生热泪崩;百味杂陈说往事,三入作家笔力雄。”

武和平(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

李迪老师像大国工匠一样为普通警察雕刻立传,以特有的艺术视角洞见了现代警务的走向。李迪老师是怎么把社区民警成功写出来的?

一,写人写出了人性、人情、人味儿。当下先进模范人物不好写,一是容易高大全,令人敬而远之。二是部分受众心理怀疑崇高,矮化英雄,缺乏认同。李迪老师深谙其中,以平白幽默的叙述将我们引入扬州八大家社区,走进社会最基础的细胞,将真实的社区民警陈先岩的工作展示给大家。他没有粉饰拔高、回避矛盾,反而揭示了英雄平凡而琐碎的生活。面对管片复杂的社会生态,他有痛苦、有欢乐、有愁闷、有寂寞,但是又有智慧、有拼搏、有招数、有执着,既是接地气的性情中人,又是有血有肉的这一个。作品不仅多侧面展示了他的多谋善断,他还重点写了他的童稚、笨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在艺术中只有诱导,没有命令。李迪老师紧贴人性,运用艺术叙事的方式使一个活生生的陈先岩站在主旋律画廊中,成为众多英雄群像中的一个。

二,写事写出了曲折、波澜、惊险。社区民警的故事平淡无奇,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写得太细琐无人阅看,不写细又难以表现,李迪却能细书经纬,穿线引珠,化平凡为神奇,使人不忍释卷。如章回小说,环环相扣,独立成章,又如电影蒙太奇碎片式镜头闪动;犹如当代的清明上河市井图,故事不断且平凡如画;像邻居大叔给你唠家常,把故事讲得波澜起伏、风生水起、悬念叠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令人不禁拍案惊奇。一个个以心换心、以德报怨的故事赢得了一颗颗回报的心。一部报告文学集散文叙述、章回故事于一体,像折子戏一样引人入胜,适应了当下快节奏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

三,写立意写出了代入、高远、前瞻。社会喧嚣人心浮躁,很难使人静下心来思索。李迪老师用故事和人物细节把握时下社会病灶、肌理,细细解析和解读,指明康复的路径,使人们明白他不仅在写英模的好人好事,而是在诠释一个执政党正在谱写的蓝图和正在路上的行动。他有若干个使人明白。第一,使人明白小事的大作用。陈先岩在八大家社区无惊天地泣鬼神之举,做的全是小事,令人不屑一顾的事,麻烦缠身的事,闲事,有人称之为屁事,他都不厌其烦,乐此不疲,一干就是十六年。陈先岩是当代的傻瓜?实际上他最清醒,他知道积小致巨的道理,他知道千家万户的民事连着治安,是治安的基础。他知道一泡鸡粪酿大祸,社区就会出麻烦,最终影响安全,还是社区民警的事。他深知自己浑身是铁,打不了几根钉,只有公众参与,公共治安才能真正安全。共建公众参与的警务合作共同体,是事半功倍的大事情。第二,使人明白了小人物的大推动。陈先岩为什么乐于办小事?这是一种活法,一种传统美德中的崇高道义和人道主义情怀,助人为乐,他乐在其中。他深情地说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他们很难,政府也好,工作人员也好,要换位思考,尽量体谅他们,方便他们,不要利用你手中的权力为难他们。对比那些身居高位的贪官污吏,这种灵魂的反差,价值观不同的活法铸就了我们面前的凡人英雄。这也正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体现,也是当年长征精神的写照。第三,使人明白了小民警的大参政。陈先岩不仅是百万民警的一级英模,而且是共产党最高权力机关的一名代表,和国家领导人同坐在主席台的主席团成员。他可不是专做好事的劳模,他讲政治,有很高的政治敏锐性。他有演说能力、公关能力、说服人的能力,更有参政议政的能力。他真正明白人民代表代表人民、人民代表代表警察的作用,步入共和国最高殿堂不仅仅是举举手、投投票、鼓鼓掌、通通过,而是行使庄严的权利。

这一切的一切都为敏锐的作家李迪老师所捕捉,给警务改革提供了新的启迪。

英模文化为什么在扬州能够结果开花?判断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在于看得见的成就,而在于其能否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岗位始终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干到精致、精彩、精准。产生千万个陈先岩的方法,就是这种扬州机制,拴心留人的机制,奖励惩罚的机制,立功创模的机制,评价优劣交给人民的机制,更重要的是以文化人的机制。这些都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平安社区建设紧紧耦合。因此,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办主任孟建柱同志作出了题词:“陈先岩同志创造的社区工作经验十分可贵,值得各地公安机关学习借鉴。”

刘玉琴(《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李迪这么多年,他一直是在生活的第一线,身入、心入、情入,扎扎实实做到了。他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很动感情,也是真诚、真实、可信的。正因为这样,他在对陈先岩很扎实、很深入的采访上,将陈先岩这个人物写得很有特点。比如陈先岩作为一个社区民警,他忠于职守、心系老百姓,这是他作为社区民警应该做的,他的职业所在,但他又有一种悲悯情怀,他动不动就为人家掏一点儿钱,做一点儿事,别人生活困难,老人去世,他还要放声大哭。这种悲悯情怀,超出他的职业,超出他的工作,是一种大爱。他上调走了以后,有一百多名老百姓联名写信让他回来,他又回来了。这点一般人很难做到。有多少人升上去了,还会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需要胸怀、情怀,这是踏踏实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怎么样守护一方平安,让百姓生活幸福,陈先岩用他的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他也用实际行动架起了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桥梁。李迪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写出了陈先岩这一很独到的地方,特别值得一说。

现在的中国面临巨大的社会转型,好多新的人物、新的事情、新的社会实践在不断产生、发生。李迪用他的观察,他的思考,写出了陈先岩另外一个很独到的方面。他肯思考,而且有办法,他很智慧,而且勇于创新。比如说社区的治理。怎么治理这个社区,他有新的符合这个时代特点的办法。包括利用民间的资金来让他们参与社区的管理,成立什么应急队等,这就说明他很有智慧、很机智,把那样一个比较脏乱差的社区建成了和谐、安宁的社区。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李迪用他的作品给我们做了一个诠释。因此,陈先岩这个形象是新时期公安干警题材的新拓展,也是为公安人物增添了一个崭新的形象。

当前文艺创作在思想水平,或者是道德水平上还是挺浮躁的,拜金、泛俗现象也很严重,有高原缺高峰,有数量缺质量,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社会在飞速发展,物质增长很快,诱惑也很多。我们有很优厚的创作条件,但是也面临一个巨大的陷井。如果我们不能深入生活,深入人民,不能发现生活的美,时代的美,作家很可能就呈现不出现实生活的精彩图景。李迪的创作给我们很多启示,他始终很真诚地投入生活,对待每一个采访对象。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生活的味道,泥土的味道,有习近平同志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的冒热气、带露珠的泥土味道,很浓郁的生活味道,在这一点上,大家都应该是向李迪学习和致敬的。

范咏戈(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

李迪早期的写作是搞悬念的,如《傍晚敲门的女人》,近几年归于平淡,作为作家来说,有这么一个轨迹是他思想的成熟。沉淀下来,在平淡中写出光彩,这是他写作上很大的转变。特别宝贵的是,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他能静下心来。为什么陈先岩能够成为英模?有两件事让我特别触动,一是他接近王大爷。王大爷打了人还不讲理,陈先岩知道他会打牌,但陈先岩自己不会打牌,为这个事专门学打牌,用这个途径接近了王大爷,最后终于把这个事化解掉。还有是孤老太,陈先岩以他养子的名义每个月寄50块。可以说,陈先岩重新定义了社区民警的标准:以心换心,以勤勉换平安。他的标准是由爱民之心用一块块基石垒起来的。

胡平(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陈先岩是全国知名的一级英模,他的事迹在典型材料、新闻报道,包括出书方面,文字上很多了,为什么还要李迪写这个报告文学?作家写的效果,是另一种效果,确实不一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一般的报道、先进材料总归是要很严谨、很庄重、很严肃的。但是李迪的书一开场就是一段顺口溜,风吹枝叶摇,鲜花满山坡,让我采几朵,听他说一说。读的时候一下子就觉得很亲切。

他的27个故事都用陈先岩的口吻来讲述,又都是口语,就像小河流水一样,很亲切。让先进英模人物操口语讲故事,特别容易让大家听出趣味。口语还有一个特点,不适合唱高调,不适合做报告,但是文学作品就可以这样。陈先岩的形象为什么很活,就在于陈先岩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没有站在讲台上,而是走在了读者中间。这种零距离是文学作品的强项,是先进报告材料所不具备的效果。口语还带出民警的心里话,这就是报告文学的作用。

警察是公务员,在普通的百姓眼里就是政府。社区民警和居民的关系是最日常的、普遍的、直接的。警察和居民的关系又不简单是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它更表现为人和人的关系。李迪能够把陈先岩写得这么感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写了一个人的仁慈、善良、同情心,显示了李迪作为一个作家的立场。李迪在写陈先岩的时候,没有老想着他是一个警察,而是首先想着他是一个好人。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的是人,品德高尚的人,警察身上的人道主义,是警察对人的理解和爱,而不是利用公权力压制老百姓的警察。如果陈先岩不当警察,他干别的,我相信他也同样是一个好人,一个先进的人。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李迪通过文学的写作,写出了一个让我们觉得彻底服气的、人道主义的、大写的人。这和一般的新闻报道就不一样了。

黄传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报告文学作家里面,李迪是一个最有良知的,最有责任心的,最有使命感的报告文学作家。习总书记在两年前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李迪一直是沿着这个导向在进行创作的。他的作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充满一种正能量。

李迪这部作品全是靠细节堆成的,他没有什么宏大叙述,他都是小角度、小切口、小人物、小细节,练的是作家的真功夫。这靠你在宾馆里,靠你宅在屋子里是写不出来这些细节的。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好的报告文学必须要有好的故事,好的报告文学作家必定是讲故事的好手,李迪就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无论是《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还是《铁军?亲人》,还是《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他总是让人读得津津有味,手不释卷。像陈先岩这样一个普通民警在平凡的岗位上,如果写不好就会变成一个通讯,就会感觉这个普通民警没多大事情,读了索然无味、清汤寡水。但是在李迪笔下,陈先岩的故事那么可亲、可敬、可爱,让你还要读下去。李迪的书读完这个故事还想看下一个故事。他书中人物的命运一直牵着读者的心。他把很多小说的创作手法用到报告文学创作上,比如说人物刻画、语言,他的语言非常鲜活,很精彩。 李迪的选材很独特,驾驭题材的能力很强。他的身上为什么总是充满激情,总是充满责任感,因为他的心里永远有人民。

李建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警民关系问题,李迪处理的是难度非常大的题材。他总是写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光辉和伦理精神,点点滴滴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耐心、热诚、真诚地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他人的视角,这是最难的。中国社会一个严重的危机就是同情和爱的危机。李迪的文字中间,他写的主人公的行踪,我们都能看到一颗火热的心。善意是灵魂的本质,其实善意更是文学的本质和灵魂。文学作品没有善,总是沾沾自喜表现一种欲望的宣泄,或者满足表现形式,这是没有价值的。它应该表现更博大的、丰富和普遍的内容,一种善意、文学的情感。李迪写到他的人物、行为点燃了他爱的情感。李迪本身,也是乐观的、行动主义的。他写的《三块三,保平安》,写到了每一个人的情感和精神的深处,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光辉。

李迪的叙事智慧也是很高的,有非常严峻的、尖锐的、现实主义的叙事内容。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写善,或者是弘扬,它是一种尖锐的现实主义的写作。这种现实主义的叙事内容需要你用别样的眼光去发现、洞察、揭示。

刘琼(《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编辑室主编):

李迪老师是有写作影响力的作家。报告文学一定要写出这个时代的报告,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把陈先岩这个人物写活了,让我们记住了这样一个有魅力的人物。

生活中有这样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怎么善于发现它,发现以后怎么用文学的笔调写作转换出来?文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和别人分享这种经验,分享这种认识和发现。这是李迪老师文学写作的价值所在。他的文学表达、创作性的表达特别有价值。李迪有自己的底色,自己的取景框。用第一人称叙事,显得很亲切。第一人称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它能展开心里的叙事。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典型,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一定要用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这样传播力量才会更强。

丁晓平(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主任):

“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变成无根的浮萍,无地的呻吟,无源的水,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一样作品,最根本的是能不能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为人民说话。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儿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完李迪老师的作品以后,我重温了习总书记的一席话,生活显得更加严肃、深刻,也更加现实、逼真了。

一,本书是一个社区民警的道德经。道是大道,德是大德。无论是三块三,还是十三件预案,这些街头巷尾的故事都融汇了民警的生活哲学、执法哲学,做人做世的智慧,是小人物大境界,也是小故事大道理、小细节大智慧、小角度大境界、小人物大模式。如果让所有的社区民警都能看一看陈先岩的故事,我相信大家都能从中学习到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我觉得这本书其实也是一本社区民警的教科书。

二,本书是两个好人的故事。本书主人公陈先岩是一个好人。当过兵的陈先岩是一个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军人的好警察。还有一个好人是这部书的作者李迪先生。李迪老师这样热情、奔放、开朗、快乐,而且有情怀、有胸怀,真的是凤毛麟角。前些年写过《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今天又有奉献《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如果没有李迪先生的人格操守,是难以完成这样来自底层生活叙事的作品的。这两个好人因为他们在各自的职业深切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心贴心地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共同完成了这部优秀作品。

三,本书是有精、有道、有温暖的文艺创作。李迪老师是一个勤奋,敢于不断创新的作家,也是一位有思想,为人民写作的作家。陈先岩则是不断创新公安工作的警察。这部作品与他此前的一系列作品,我感到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的、优秀的特质,就是他非常自然地处理好了三个关系,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内心这三个关系。这本书中,民警陈先岩的每一个故事都被这三重关系紧紧缠绕,纠结在一起。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陈先岩在这样的关系网络中挣扎、突破,赢得了民心,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也赢得了真正的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荣誉和尊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读了这本书以后,让我重新认识、理解了社区民警的工作、生活和生存的状况。民警陈先岩的故事让我不得不为他树起大拇指,他确确实实为社区民警树立了好的榜样。而且在李迪老师的妙语生花的娓娓道来中,社区民警陈先岩的鸡零狗碎一下变得生龙活虎起来,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喜有忧的普通民警沐浴着春风,快乐又自信地向我们走来,用他的责任、担当、情怀、才华,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社区民警就是这样炼成的。

李壮(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评论家):

首先,本书有某种小说的笔法。一翻开首先是“我”,以第一人称叙事,这是我接触到的报告文学不是特别常见的写法。同时,整个的结构很有特点,基本上是某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件,以某几个非常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片片接进去,以陈先岩这个人物为线网穿进去,不同人物拼接进去,有点儿像本纪、列传的写法。他整个的语言、节奏、叙事、语言风格有点儿像民间小调,很轻快,带着几分机智和诙谐。里面像乐曲一样有变奏。一些特殊的章节我印象非常深刻,写到陈先岩,他受到很多委屈,这是暗色调的,心里有酸楚的。偶尔出现这个东西,在他热情、生动、欢乐的社区民警身上有这样的背景底色。包括他最后的童年经历,一下子使这本书的层次感出来了。

第二,这本书写的是主人公陈先岩日常生活的修养、修为。他就是一个共产党人,一个人民公仆,或者说一个简简单单的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修养、修为。在他眼中,没有他人,他是把他人变成我,变成我们,用自己的心贴近他们、理解他们、感知他们,跟他们打成一片,最后得到好的结果。比如说学打牌跟打牌的人交流,现学下棋,芍药和牡丹,都是文章中非常深刻的细节。这些细节能够感受到一个人的品格,包括他的热情和心。陈先岩这个人非常执着,有行动力、执行力,认准一个事就去做,这在今天并不是很多见的品质。托尔斯泰说过一句话,我困惑于没有一种信仰,既能够安放我的身心,又能够满足我的怀疑主义。现实中很多文学不安的一面、困顿的一面比较多,有写得好的,但有些也比较模式化、套路化。我的导师说文学可以表现黑暗,但是它更要表现受困于它的灵魂对于黑暗的不认可。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不认可。这个环境里虽然有很多错综、纠缠、让人挠头的处境,但是陈警官不认可这个混乱的东西,不认可痛苦的东西,他希望照亮这些东西。这是文学超越的力量。这是我在这些很精彩的小故事背后更深层次的感触。

康伟(《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

《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是一位有担当的作家为一位有担当的警察写作的一部有担当的报告文学作品。从艺术上可以说,《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是一位有担当的作家与一位有担当的警察共同写作的一部有担当的报告文学,改变了人们对报告文学的某些不良观感,对报告文学重新燃起期待。

第一,这篇报告文学是形散神不散的长篇佳作。27个篇章讲了陈先岩的27个故事,涉及了社区民警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中国社区民警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社区生活的百科全书。从读者角度,不管是从哪个故事切入都没有阅读障碍。但不管是否按顺序读下来,读完全书都不会有零乱的感觉,都有整体感。为什么这些看似零散的报告文学合在一起就成了有机的报告文学呢,原因是这部长篇作品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不散的就是陈先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书名《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就是答案,社区民警就是这样炼成的。从作品结构来讲,某些结构好像有长篇、章回小说的影子,前面的人物和情节在后面的篇章中有所回应。读到后面才发现,前面的人物和情节是后面的伏笔,这是不散,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阅读的快乐。

第二,笔简意不简。李迪先生为人为文的特点就在于简约,笔简意不简,简是一种境界。本书笔简意不简体现在敢于、善于使用减法。读完全书我们发现陈先岩是那么可亲、可信、可感。首先是基于陈先岩本身的优秀品质,但作者塑造文本中陈先岩善于做减法。不少报告文学作品出于各种目的使用加法,给主人公加上让人审美疲劳的佐料,刻意强化活生生的人身上人性的东西,使可信度、感染力大打折扣。李迪先生不使用豪言壮语,不使用政治上正确、文学上不正确的结构、素材、词句。正因为如此《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首先是一部文学作品,是基于文学性的时代报告和时代模范人物报告。所以通过给陈先岩做减法,其实是给文学性做加法,我们乐意与这样不掩饰喜怒哀乐,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陈先岩进行对话,觉得他是好兄弟,好哥们儿。全书笔简意不简还体现在精心打磨的故事结尾上。27个故事简洁而回味无穷的结尾,有的故事结尾打动人心,惊心动魄,用在文章结构上也合适不过。比如说小陆子的结尾,引而不发的情感十分打动人心。笔简意不简还体现在使用短句,读起来有很强的节奏感,非常符合警察的特点,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第三,人称自我,情怀不自我。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策略,是有风险的。如果用得好会有强烈的代入感,读者能更好地进入文本,甚至沉浸于文本,与主人公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和价值观共鸣。如果用得不好会适得其反,读者会与文本产生疏离,作品价值观诉求、美学诉求就无法实现。但是李迪先生的作品第一人称使用很成功,作为作者李迪的“我”,作为陈先岩的“我”,作为读者的“我”,三个结合在一起。全书娓娓道来,有时候机智而幽默,接地气、生活化,有时候生活化会生出我的好感。更重要的是人称虽然是“我”,但绝不是自我、不是小我,讲述的是大家,是社区万象、小人物群像,是大爱的民生故事,是社区民警故事、是大我。

陈先岩的一切努力都是尽其所能减轻老百姓的辛酸,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只有老百姓不辛酸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对待弱者的态度决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李迪先生的书塑造了一些弱者的形象,塑造了文明地对待这群弱者的陈先岩的形象。所以说陈先岩和陈先岩所做的工作是伟大的,李迪先生为陈先岩立传也是为减轻老百姓的辛酸立传。

邢小利(陕西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

中国当代文学在写人方面,特别是正面人物写的都是神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当代文学才基本上从神人回归到人,把人当人写。可再往后,人却成了兽,主要是写性欲、兽欲。李迪先生写陈先岩,是当人去写的,他是警察中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不是概念化,也不模式化,也不高大神化,也不上纲上线,不装腔作势,当然也不作假。他写了一个真实的、作为人的警察英雄模范人物。陈警官是怎么炼成的,李迪先生是通过很多生活细节去写。故事可以编,情节也可以编,但是细节不能编。研究小说、读小说,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没法儿去编。

这本书还写了陈先岩接触的那么多人,收破烂儿的、劳改释放犯、贫困人员、画家、当官的等,三教九流都有。这些人都很真实、有个性、丰富多彩。李迪先生深入生活,陈先岩更是深入生活,他对生活的了解,对人的熟悉,值得我们作家学习。现在所谓的作家深入生活,大部分是坐在办公室办公,坐在机关里跟人们接触,闭门造车的作家。这部书不仅仅写了陈先岩一个人,而且写了很多人,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性。确实是报告文学中文学性非常强的作品,这改变了我对报告文学和写英雄人物的看法。当代文学里有许多写英雄人物的名作,如《欧阳海之歌》、《雷锋的故事》等,《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也可以进入写英雄模范人物的文学史的序列,而且是当代文学中最起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龙一(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这本书剪辑了大量的材料,李迪老师用最平实的叙事方式,就是因为老百姓不相信英雄模范,跟警察有距离,一个英雄模范又来骗我,又来假大空。他用最平实的语言,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来讲最生动的故事。这里没有煽情的词,不煽情,这是他的技巧,他把所有的技巧都隐藏起来,不一惊一乍,里面没有大事,没有惊险的事,案子平平的,淡淡的。李迪老师用他最高妙的技巧,要保证这本书是一本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所以说这本书是值得仔细阅读的文本,他在里面隐藏了大量的信息,大量的线索。换言之是李迪老师对生活的批判。第一人称写作该抒情,该内心独白,没有,立刻就剪接掉。陈警官利用他的智慧去说服领导,说服社会资源来帮助他做工作,他都是留下线索的,留下痕迹的。而只要是老百姓所有生活化的东西,那些大妈、老先生,那些鲜活的如《消毒柜》中的那些人物,都不惜笔墨,让你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到非常亲切,非常容易接受。第一人称叙述是最容易取信于人的方式。所以说,李迪老师把他所有的技巧都用上了,在这本书里他没藏私货。

付小悦(《光明日报》文艺部作品副刊主编):

从李迪的作品中,了解很多基层警察的各种甘苦酸甜,奉献无奈,以及他们的荣光,也从中感受到真实的中国基层社会缩影。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李迪老师找到了一个好抓手。社区民警联系着中国底层的方方面面,老社区鸡毛蒜皮背后形形色色的人群,有小老板、上访人群、退休老人、小三、精神病,更有大量的、非常普通的艰难女性。书中写到每个人,他们不仅仅是配角,不是衬托英雄的绿叶,而是作为一个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存在,体现他们的艰难,他们的尊严。陈先岩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了真心办实事的抓手和这个岗位的价值,李迪老师作为作家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岗位,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价值。如果没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发现不了的。它让民警陈先岩和作家李迪他们互相成就,成就了我们今天这样的中国故事。

写正面故事,很容易写到高大全,缺乏可信性,但是这本书却不是。陈先岩帮助有各种困难的弱势群体,中间既得利益者的刁难,甚至有当了先进以后各种的排挤和委屈,非常真实。这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正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和中国百姓,是非常真实的中国社会和真实的人性。也正是由此真实树立了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民警的形象。正是因为有矛盾、有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社会才会前进。这本书体现了它表面的真实和深层逻辑的真实。而要写出这种真实,一方面需要深入采访,另一方面也需要阅历。由于作家古道热肠、很客观地总结,比如说其中提到现实就是如此,干好了有高兴的就有不高兴的,人心都变了,这是借第一人称说的,但是是李迪作为作家的观察和思考、总结,让人拉近距离,感到非常真实。

李晓重(北京铁路公安局天津公安处民警、警营作家):

在李迪先生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特别执着的工匠精神。他总是在潜心、始终努力执着地打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包括他任何一部作品,深入生活,潜心创作。李迪老师七次去丹东看守所,三次和囚犯,和公安干警过年,这可能是我们很多年轻的写作者都做不到的。采访陈先岩是三次,并且是李迪先生自费来的。到他的采访对象那里,跟他面对面谈话,完了吃碗面,吃个包子,然后自己再去写。还有几次他去无锡,他最高频率一天采访九个人,而且是特别认真地采访。当时李迪老师采访的是130多个,短短的这么几天,容量非常大。

陈先岩(本书主人公、扬州市公安局广陵分局副政委):

说起这本书,我有三点感受。

首先,作家情。是本书创作的原由。这本书是李迪老师对我们公安事业深沉的爱。他曾这样对我说,我是写小说和报告文学的,你的事迹很感人,故事也很生动,很有示范性,我愿意为你写本书。2015年11月8日,李老师又发微信鼓励我说,先岩,我们找个时间认真研究一下,还想听听你讲重回八大家以后发生的事,你会讲,我爱听,建议你回想一下,有哪些好的故事,好玩的、好笑的、鸡毛蒜皮的、吵闹的。你边回想边做个简单的笔记以便提醒自己,咱们见了面就开讲,腾出时间我再去扬州一次。果真就在全国人民忙着准备过大年的时候,李老师来了。除了进社区就关在小屋里,哪儿也不去,谁也不见,就听我讲重回八大家的故事。临走的时候他还风趣地说,小警察没有钱,拿不出稿费和出版费,我李老头儿就干一回公益事业,不要稿费,写好这本书,因为我佩服你。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深知李迪老师的义举不仅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我们公安事业,对我们公安宣传工作,讲好警察故事的执着。在扬州,在我身边,在我们公安队伍里有许多工作在一线的模范民警,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着,他们许多动人的事迹不被人所知却无怨无悔。

第二,社区情。这是一本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书。那人、那事、那场景,一件一件往事被拂去时间的灰尘,又生动、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站在我们面前。酸甜苦辣与悲愤,时而让我哭,时而让我笑,时而让我沉思。

第三,警察情。做好社区民警绝不只是熟背法条,为群众做几件好事那么简单。社区民警岗位接触群众最广、出警最长,是个特殊的警种。说它特殊是因为处在公安机关最基层,却对整个公安事业起着支撑的作用。20多年来我深深感到,一个称职的社区民警不仅是理论上抓了多少人,破了多少案,而是你教育了多少人,挽救了多少人,少发了多少案,拯救了多少家庭。

李老师书中深刻地再现了社区的小警,一警者一心,胸怀平安大事,干着身边小事,以居民的快乐而快乐,居民的痛苦而痛苦。努力践行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遵孝道、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区警务工作。我就是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自幼崇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将更加珍惜李老师笔下的陈先岩形象,坚定信念,不忘初心,永不褪色,继续书写人民警察忠于党、热爱人民的新的篇章。

易孟林(本书责任编辑、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文艺分社社长):

三点体会:

一,这本书是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实践成果。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号召,文艺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创作。文艺要成为时代的号角,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家应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和责任。《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不就是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吗?历史的使命感、社会的责任感和文化的担当精神,都在这部作品里体现了。陈先岩的形象和事迹,生动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公安民警忠诚为民的精神风貌,揭示了中国30多年改革浪潮中,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平安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的秘诀。李迪老师在用感人的文学作品号召大家向公安英模陈先岩学习,为时代鼓与呼;也是郭声琨部长提出的要发好公安声音、讲好警察故事的具体实践。李迪老师为公安、法治题材的创作解决了一个举什么样旗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而创作的问题。

二,这本书表明,李迪的创作道路是一条产生优秀作品之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能够做到七赴丹东,三下扬州,和民警同吃、同住、同工作,一般人很难做到。很多人都是走马观花,吃不了苦。很多稿件都是从电视剧,或者电影、外国大片里抄袭一些情节,故弄玄虚。或写宫廷、写虚幻、写鬼神、写远古,就是不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因为深入不下去。改革开放30多年巨变,中国经济已上升到世界GDP的第二,文学艺术却没有能够剖析、解读这样一种现实。文学远离生活,当然读者就会抛弃你。文学也就不会有社会地位。有为才有位,文学要在人民心中、要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必须有所作为。《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使李迪老师在读者中赢得了崇高的地位,同时为我们的公安、法治文学创作解决了走什么路,也就是应该写什么的问题。

三,李迪作品对于公安文学、法治文学,乃至文学界的贡献,在于他塑造正面人物的成功。长期以来公安法治文学的难点在于塑造正面人物。或苍白无力,或概念化,或肤浅,或虚假。但是塑造反面人物,灰色人物,却栩栩如生,将人性的弱点刻画得淋漓尽致。本书最大特征是实,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李迪老师把他的情感和陈先岩的情感融为一体,完全是靠以实动人,以真情动人。塑造正面人物之难,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作者深入生活不够,没有像李迪老师和陈先岩这样形成知心友谊,没有真正地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到《铁军?亲人》,再到《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李迪老师与每一位被采访的主人公都成了莫逆之交,他把他的情感完全融入警察朋友中,真正成为了警察队伍中的一员。所以,他才能写好真正的警察,写好正面人物。从这个角度来说,李迪是中国当代公安最杰出的书记员,他为公安、法治文学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

李国强(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副总编辑、本次研讨会主持人):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的研讨会。通过今天的研讨,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解了两个人,一个是社区民警陈先岩,一个是作家李迪。陈先岩是扬州市的一个普通社区民警,也是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他是一个亲民爱民为民敬民的好警察。在他的身上,忠实地体现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在他的身上,真正体现了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和优秀品质。可以说,陈先岩不仅是扬州警察的一张名片、一面旗帜,也是全国警察、全国公安机关的一张名片、一面旗帜、一个榜样,因此,在这里,我要特别表达我对陈先岩同志的敬意,并向陈先岩同志敬礼!

李迪先生不是警察,但他爱警察爱公安,多年来写作发表了大量公安题材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李迪先生是一个编外警察,是一个不是公安的公安作家。从《傍晚敲门的女人》到《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从《枫桥红叶红愈红》到《铁军?亲人》,从《警官王快乐》到今天我们看到的《社区民警是怎样炼成的》——陈先岩的故事,这么多年仔细看了、耐心读了李迪这么多公安题材的文学作品,我不得不说,不得不承认,李迪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是一个煽情催泪的高手,是一个熟练驾驭汉语言文字的高手。他能把小题材写成大情怀,把小故事写出人间大爱。什么大情怀?家国情怀。什么人间大爱?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家爱岗爱事业,爱亲人爱战友爱奉献。

另外,我们还有必要注意并探讨一下李迪文学作品独特的语言文字构成形式和由此产生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在作品中爱使用对仗式、排比式、拟人化的语句,爱使用精炼的短语和富有节奏感、动感、形象感的短句、重叠句、颠倒句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作品成了诗化的语言,或者叫语言的诗化,也营造了他的作品的独具特色独具风格的美的语言、美的句式和美的阅读氛围、阅读体验。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跟着他的故事、他的人物、他的语言、他的文字而欢乐、高兴、激动,或痛苦、悲伤、烦恼……总之,在他不显山不露水,看似不经意的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他能让你跟着他欢歌,也能让你跟着他流泪。他能叫你跟着他拍案而起,也能让你跟着他击节叫好。这就是李迪的文学功夫,这才是李迪的高明之处,这也是李迪享誉当代中国文坛的独门绝技。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长期坚持深入生活、扎根生活。他这些鲜活的故事、鲜活的人物、鲜活的语言都是他从生活中一点一点、一个一个捞出来、挖掘出来的。从这个角度这个意义上来说,李迪的成功,李迪的创作道路,也为当代作家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样本,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借鉴的启示,那就是要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就必须不怕苦不怕累,淡薄名利,甘于寂寞,坚持深入生活,扎根生活。唯其如此,别无他途。因此,感谢生活!因此,感谢李迪!

目前,社会上对警察,对公安,形象上可能有这样那样的误解。但是我们通过阅读陈先岩的故事,阅读李迪的作品,就会对公安、对警察有一个更好的印象。警营、警察生活是一座文学创作的富矿,希望更多的作家、评论家能够有时间像李迪老师一样深入警营,深入一线,深入到警察生活当中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警察故事。

本书作者、全国公安文联特邀签约作家李迪出席会议,并致谢词!